我國南北石獅子的造型差異
中國的石雕和中國的文化緊密相連,獅子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瑞獸”,那自然也是石雕廠家的素材,石獅子象征著富貴和吉祥,神獸百姓的喜愛。石獅子的造型始于東漢時期,南朝時期風行,帝王和權貴們的陵墓前雕置石獅子,形狀顯現強健和威嚴。到了唐朝,石獅子呈現蹲坐的式樣,前肢斜伸,胸部挺起,獅頭昂揚,雙目圓睜,是我國獅子造型的精品。宋代的石獅子繼唐代這封,但短少聳立不拔的氣勢。明、清時期的石獅子坐式造型、形態變得溫良恭順,普遍安裝在公共建筑和公家宅邸成為裝點景觀的裝飾物。石獅子是百年來的文化傳承和精心雕刻而成的產物,是件民間工藝品,值得我們珍惜和愛護。
雕刻石獅子的石材有很多種,而漢白玉獅子則是最經典的。漢白玉是大理石的一種,與其他種類的大理石而言漢白玉的色澤偏白,而且更加柔和內含閃光晶體,給人一塵不染和莊嚴肅穆的美感。漢白玉獅子的做工精良形態優美,是石雕中的精品。石獅子的造型也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的獅子,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石獅子,可以代表北方地區的石獅子和中國石獅子藝術的正宗源流,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傳承和世世代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北方獅子所特有的氣質,主要是威武的形象,雄強的氣魄,早已經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北方的獅子還分為秦豫型、晉魯型還有北京型的不同形態,各有特色。而南方的石獅子的藝術外型,河北、臺灣與廣東、廣西的個性不太相同。河北在名山、寺廟等遺跡中有明清時期的石獅子,其外型有別,但個性基本相同,頭大腿細、腦凸鼻凹,耳如卷葉形,口型大都為呼哼狀,尖牙利齒,有的前肢雙舉,有的前舉一腿,或是蹲、或是騰躍,大都舞弄彩帶,扭動身軀,富有變化。石獅子雄獅舉繡球,做戲弄狀,雌獅伴小獅,有時雌雄同時呈現小獅與繡球,身軀混元樸素,通常披有分組狀毛長,尾如扇貝卷,有時分成一束束的長花披于腰部,體塊結構變化多端,崎嶇豐厚,鬢毛不像北獅那樣整齊,呈卷披狀,變多多樣,特別是頜下鬢毛更具裝飾性,加上彩帶繡球更是變化多端。有裝飾富麗典雅的美感,整體給人以圓柔完好而含情的感受,如果從觀賞的角度來看,頗具舞獅個性并賦予人性的美感,當仿制后,才真實的體會到南獅身肢柔潤靈秀,形象宛轉多情,個性獨具,確實耐人尋味,與本地古代建筑個性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