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鼎
時間:2014-06-28瀏覽次數:4885次
引言
鼎,古代原是飪食器,后來變為統治階級政治權利的重要象征,視為鎮國之寶和傳國之寶,也是“明貴賤,別上下”等級制的標志。史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鼎,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種禮器。在王墓出土了一套鼎,共九件,這套鼎又名升鼎,這九個鼎大小不一,依次縮小。本圖是最大的首鼎,在這件首鼎上刻有長達469字的銘文,記述了中山國討伐燕國,開辟疆土的事件。這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刻銘最長的一件戰國器物,彌足珍貴。九鼎的使用,反映出中山國政治制度已經漢化,采用了中原大國的禮制,同也有力地證明中山國已躋身于強國之列。
主要成分
商代銅器的主要金屬成分是銅、錫和鉛,從測定結果看,各個時期的不同器物在合金比例上并不一致。商代早期的一件銅爵經測定含銅92%,錫7%,而另一件錛則含銅98%,錫只有1%。盤龍城出土的商代中期銅禮器中,有的含銅81~88%,錫5~8%,鉛1~6%;有的含銅71%,而鉛則高達21~24%。
銅鼎的起源
在我國原始社會的夏商周三朝時就出現了銅鼎。它是最早的青銅器皿,古代銅器是指青銅時代的銅器及漢代以后直至明清時期的銅質器物。中國銅器起源很早。銅器鑒定的傳統方法是對器物的類別、器形、紋飾、銘文、銹色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來劃分和斷定該器年代、真偽和價值。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