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張石桌凳成就團圓飯
上世紀70年代,我從一名“知青”被調入化工廠內當學徒工。當時我高興極了,因為終于實現了夢寐以求的愿望。
那時候,整個化工廠不到300人。一個簡陋的職工食堂,青磚青瓦,用磚和石板砌成20多張石桌凳,每頓200多人就餐。由于化工生產的特殊性,每天24小時開5頓飯。炊事班有十多名炊事員。廚房內4座大水鍋,每個鍋都砌了兩尺多高的水泥圓墻,也就是說只有鍋底是鐵的。加煤時要到下面一層,從4個加煤孔用大鐵鏟鏟入。蒸好的甑子飯要4個大漢用抬杠抬,憑飯票用桿秤稱給每個職工,隨便你打多少。大圓木桶米湯兩個炊事員抬來,隨便舀。另有兩口鍋炒菜。不能離開崗位的40多名職工由炊事員送飯,一人挑菜和湯,兩人抬一個甑子,到崗位較集中的點上,由職工自由打飯、選菜,一般都有兩三個菜。我們用一個大搪瓷碗,既盛飯又裝菜,吃完了喝半碗米湯或清湯。
每到要過年時,食堂外的墻壁上,就會張貼出一份長長的明細賬,將伙食團一年來的收支情況詳詳細細地列出來,接受職工監督。因為食堂的原則是為職工服務,要求不賠不賺,所以一般情況下錢數是持平的,但每年都要剩余數百斤糧食。廠里就由工會出上幾千元,舉辦一次團年飯為大家團年。因為化工生產講究連續平穩的生產工藝,一年365天都3班倒,不停產,臘月二十六、七在就餐當天上白班的工人就晚上吃,其余的大多數職工中午吃。每人預領一張餐票,湊齊8張餐票就可端出一桌團年菜飯。菜是當時較講究的“九大碗”,由于伙食團的碗筷極為有限,所以都是職工自備。一些湯菜,如香碗、酥肉、燉湯什么的,我們就用平時的洗臉盆盛。一桌配4斤米的飯,也用洗臉盆裝。酒是由喝酒的老工人自己掏腰包,購食堂免票的爛紅苕干酒,每斤7毛錢。關鍵是不需要出商業票,所以極受歡迎。中午開飯時,食堂內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二十多張石桌不夠,有的就搬到工段、寢室,甚至院壩中。平時在不同車間、部門、上下班時間錯開的人,無論是廠長、書記、股長、主任,還是一般化工操作工、維修工、后勤、門衛人員,大家共同舉杯,互致問候,說些吉祥話語,氣氛十分濃烈。平時不認識的人,借此機會互相認識了。認識的加深了印象,聯絡了感情。大家有說有笑,一大碗白酒一人一口輪流著喝,個個吃得津津有味。連平時一些不茍言笑、表情嚴肅的領導,也和大家一起輪流喝酒舉箸,開些不分雅俗的玩笑,一下子拉近了領導和普通職工的距離。這頓午餐往往要吃到一兩點鐘,有少數桌沒吃完的,各自端走,晚上接著干。
每年的團圓飯,成了領導和職工、職工和職工之間的溝通會,情感加深了,平時的小小摩擦也沒了,大家都為了增產增收而共同努力。團年的上午,廠里還會表彰一批先進生產(工作)者,發張獎狀和5元獎金。廠工會也適時發一份過年的禮物:或一斤鹽豬肉、或一斤黃豆半斤白糖、或兩斤梨子、柑桔等。然后大家在相互祝福中,帶著禮品回家。
時光流逝,當年的工廠早已不復存在。每到過年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當年全廠職工一起吃團年飯的場面,那是多么溫馨和美好的記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