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制作屬于文化業嗎
雕塑制作屬于文化業嗎?在藝術造型設計、藝術設計等書籍中,經常能看到雕塑概念與作品的介紹,雕塑作品始終是一定質材構成的實體。實在體積作為可視可觸的對象,是雕塑藝術語言中最基本的要素。這并不排斥實體的凹進、間隔.斷裂和圈定所形成的空洞。 更確切地說,雕塑是借助實體占有空間的藝術,不論是凸出的實體或是凹進的實體,抑或是納入實體構成的空洞,都是雕塑的形體語言。對米開朗基羅來說,雕塑是裝入麻袋的馬鈴薯,是結實的從高山滾下來也不會摔碎的實體結構。 轉載請著名出處,玉海雕塑:http://flywithspeed.com。
而對賈柯梅蒂來說,“雕塑始終不是結實的物質,而是一種鏤空的結構”。 雕塑作為三維性的存在,有不同形面,所以雕塑作品要考慮輪廓、講究影像,注意形體外輪廓線的表現力,這實際上是對實體雕塑提出了某種平面性的要求。雕塑中的浮雕(從高浮雕到淺浮雕)正是由于壓縮深度和減少形面而逐漸趨向于平面化,線刻則由于放棄了真實深度而完全接近于繪畫。浮雕和線刻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而取得了像繪畫那樣構置眾多人物、復雜場面和事件背景的相對自由。 影像和輪廓線是雕塑作品給人的首要印象,對構成雕塑與環境在形式上的直接聯系,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中國北京農展館前的組雕,形象復雜,但因為組織緊湊、中心突出,形成了明確的影像和完整的輪廓線,故能給人以鮮明感覺。 盡管影像和輪廓是對雕塑作品平面感的某種強調,甚至也可能成為某些作品追求的主要目標。例如,阿爾普的《森林的車輪》,在簡單的圓形中挖去復雜的曲線形,造成陽刻和陰刻的對比,既百看不厭,又十分單純。而其片狀特點造成的平面感,顯然加強了這種豐富的單純性。然而雕塑更本質的方面在于它的三維性,在于厚度和深度的直接表現。
對此,羅丹曾在《藝術論》中告誡說:“千萬不要看形的寬廣, 而是要看形的深度”,“千萬不要只著眼于輪廓, 而要注意形體的起伏”。雕塑的輪廓受起伏的支配,雕塑的形面是由深度來決定的。 從更深的意義上講,三度空間才是有生命的形體,是真實存在的空間形式。羅丹強調體積要從內向外突出,他的理由是,生命本身是由內向外的。因此,他的作品總好像有一個生命的內核,形體是由生命的張力來控制的。
摩爾則企圖通過排斥對稱性來實現完全的三度空間,因為對稱總是一種平面把握。 他認為有機體盡管在配置上是對稱的,但在對環境、生長、重力的反應,上則是完全不對稱的。他想通過形體的非對稱性來表現肌體的活力。不管怎樣,他們 ]都把深度歸結為生氣和活力表現,形體和生命的聯系構成了雕塑的本質。 為“了表現形體的生命感,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有生命的肉體作為表現對象。
西方雕塑更多地選擇了人體,非洲雕刻更多地選擇了頭像,而中國的本土雕塑除了表現人之外,則較多地選擇了動物形象。這種選擇是一種來自精神的再造,表現為超越其現實性的理想化、神靈化和象征化。中國雕塑中的辟邪和天祿,本身就是神靈化的形象。羅丹、布德爾和馬約爾的人體雕塑大多具有象征性的含義,如羅丹的《青銅時代》、布德爾的《弓箭手赫克利斯》、馬約爾的《地中海》。 雕塑形體之有無生命感與肉體形象并無必然聯系,服裝模特有人形但毫無生命力,- -雙用石膏直接翻制的手可能是僵死的,而一件純粹抽象形體的雕塑卻可能充滿活力。
形體的生命是一種創造, 是人的生命活力和精神意識對形體的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