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像定做價格_慈悲千手觀世音菩薩像佛像圖片大全
寺院雕刻 觀音菩薩像_佛像雕刻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或觀音菩薩,全稱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能現三十三種化身,救十二種大難。在常用的雕刻中觀音三十三化身主要用在浮雕中,觀音菩薩像圖片樣式主要有凈瓶觀音、楊柳觀音、送子觀音佛像雕刻的,三米以下的有花崗巖和漢白玉觀音像,三米以上的甚至高度七八米的觀音像都是花崗巖制作,花崗巖石材堅硬,、顏色和紋理也適合大型觀音像佛像定做制作,花崗巖石材價格適中,可以把觀音的慈悲形象很好的表現出來,所以定做觀音像一般都是花崗巖,花崗巖芝麻白是觀音像價格最實惠最理想的石材。佛教認為人生無常,轉眼成空,這就使人感到一切皆苦、苦海無邊。人要有“慈悲之心”看到觀音菩薩像后就會喚醒人們良知和慈悲之心。一、觀音像定做的要點慈悲之心上圖觀世音菩薩像面相安詳,有慈悲之心,說到觀世音慈悲心,當然首先要提到佛教的世界觀,即緣起性空論。佛教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皆由因緣和合而生,也因因緣散失而滅。人自然不能例外,由生理的、心理的多種因緣聚會而生的人,也會因為這些因緣而喪失其存在,并且這種可能性時時處處都會發生。佛教認為人生無常,轉眼成空,這就使人感到一切皆苦、苦海無邊。佛教“四圣諦”之一的苦諦就是講人有著迫切追尋解脫痛苦的心理方法和訴求;而撫慰痛苦,緩解痛苦,消弭痛苦的方式和方法,就成為人生的一種根本需求,慈悲心則可以化解這些痛苦和煩惱。佛教緣起論強調眾生同體和眾生平等,因此,佛和菩薩并不是神,也可以說佛菩薩和一切眾生在本質上并無兩樣,不同的只是他們不過是覺悟在先,于是便能夠出于自己的覺心,來召喚世人走向善之路。當世人都走上了向善之路,慈善精神就會得到廣泛的普及,人們的“苦”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撫慰、緩解和消弭。將生命的無常感和生活中出現的種種痛苦,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友愛中煙消云散,從而給人們帶來最大的慰藉。這就是慈悲心的力量。二、古代觀音菩薩像觀音,也就是我們所熟識的觀世音菩薩,是大乘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薩之一,梵文或音譯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或者是“阿婆聲吉低舍婆羅”和“鋪盧揭底攝伐羅”。在中國佛教史上,這位菩薩曾被漢譯為“廬樓亙”、“光世音”、“窺音”、“觀音”、“觀世音”、“現音聲”、“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觀世自在者”等不同的名稱。在中國佛教史上還曾經出現過救世菩薩、圓通大士、白衣大士、蓮花大士、蓮花生、大悲菩薩、救世凈圣、普門、蓮華手、施無畏者、大悲圣者、千手觀音等等。下圖是千手觀音圖片:石材:青石高度:1.9米制作:曲陽縣玉海石雕有限公司從觀世音菩薩的品格、精神、本領等角度出發,這類稱呼,有的是從印度傳播過來的,有的則是在中國出現的。觀音這一名稱最早在后漢翻譯的《成具光明定意經》中他認為“無論是從中國譯經史來看,還是從唐代禮制史來考察,說觀音’是因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所以,我們曲陽縣玉海石雕有限公司所用“觀音”一詞是佛經翻譯史中所有指代“觀音”這位菩薩之名的泛稱,“觀音造像”也包括所有被認為是這位菩薩的所有形象塑造,不論其具體名稱是否為“觀音”,本文一概用“觀音造像”一詞指代,具體題記、踐文等出現的“觀世自在”、“光世音”、“現音聲”、“窺音”,甚至“官世音”等名稱,都一概網羅,引用原文或專門特指時則會另外提到。造像,也稱“造象”,意思是塑造物體的形象。一般“造像”一詞專指用泥塑、石料、木料、金屬等材料雕刻而成的形象,一般使用圓雕、浮雕或陽刻、陰刻等方法塑造的藝術形式。如《佛光大辭典》“造像”詞條解釋:“造像,又作造象,古時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間鐫石成佛像,造像亦有以金屬鑄造佛像者,稱之為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時龍門造像及云岡石窟造像等;以銅等金屬鑄造者,如陶齋吉金錄所載宋韓謙造像及北魏徐常樂造像等。”但是就“造像”一詞的本身含義和作為“造象”同義詞的含義來看,本文認為“造像”的外延應該擴大,造像應該包括一切塑造物體形象的藝術形式,不僅包括用雕刻的方法在泥、石、木、陶、瓦、金屬等材質上塑造的物體形象,還應該包括在紙、錫、墻壁等等材質上描繪的一切物體形象。也就是說本文所用“造像”一詞,包括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兩大造型藝術門類。所以“觀音造像”指在所有材質上塑造觀音菩薩形象的一切藝術品,包括觀音雕塑、觀音鑿刻、觀音繪畫等。學術界研究現狀分析佛教素有“像教”之稱,佛教造像燦若星河,佛教造像作為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佛教創立初期開始逐步形成并發揮其價值,在表達佛教思想、輔助宗教修行、增強宗教感情、傳播佛教思想等方面貢獻著它的力量并取得顯著成效。佛教藝術同時也是世界藝術瑰寶之一,它以獨特的內容和深邃的魅力,立于藝術之林,它影響了世界藝術的發展、豐富了藝術創造的內容、深化了藝術作品的內涵、升華了藝術審美的格調,所以佛教藝術的研究對宗教學和藝術學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佛教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學科領域不展擴展,中國佛教通史和流派專題史大量編撰,佛教哲學、佛教邏輯學、佛教心理學、佛教社會學、佛教倫理學、佛教美學等分支學科也相繼建立。三、唐代的觀世音菩薩像雕刻圖片樣式同時,佛教與文學藝術的相互關系也在不同的場合有所涉及和探討。然而,在關于佛教???觀世音菩薩是佛教雕像中影響最廣、最受人尊崇的大菩薩之一,記載觀世音菩薩的佛教典籍數不勝數,在各種記載觀世音菩薩的佛教經典中,特別以《妙法蓮華經》第七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最為大眾所熟悉。南北朝時期觀音菩薩雕像已經在社會上獲得普遍信仰,隋唐時更盛。最早的觀音菩薩雕像圖片樣式是什么樣子呢?其容姿和形式又是如何呢?在經典中沒有明確記載和敘述,觀音菩薩像常見的既有遵照佛教顯宗的儀軌繪制的一面二臂、法相莊嚴的觀音像,頭戴寶冠,寶天冠中有阿彌陀化佛像,有坐像有立像,也有遵照密教儀軌繪制的多面、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種法器的密教觀音像。轉載請著名出處,玉海雕塑:http://flywithspeed.com。
凈土觀音圖片樣式在西晉時期有記載,觀音作為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接引眾生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塑造了以阿彌陀佛為主尊的左右是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的“西方三圣”一體不分的完整形象。西方三圣的造像在中國廣受信奉。如甘肅炳靈寺第窟中題記為建弘元年的一龕內塑西方三圣,主尊為阿彌陀佛兩側為觀世音和大勢至。在北方莫高窟北魏中期造像中亦有西方三圣造像。南京棲霞山齊永明二年的無量壽和觀音、大勢至菩薩像當為南方的西方三圣像,在重慶大足寶頂山石窟中也有南宋時期觀經變相圖下品中生之西方三圣的造像。
救苦救難觀音信仰在中國民間倍受歡迎。中國民間供奉觀世音菩薩像非常盛行,其中與《法華經》的翻譯和弘揚密切相關,在《法華經》中與觀音信仰有關的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依據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音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功能符合人們的需要和信仰,因此在中國擁有非常廣闊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剛傳入中國,就在中國民眾之中引起共鳴,被廣泛接受并迅速發展起來。據唐代《法苑珠林》記載,東晉義熙四年,太原郡郭宣之被執于獄,因歸心于觀音而獲感應,在夢中得見觀音圣像,放光照獄。獲救后即按照夢中所見形象造觀音像供奉。這是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觀音造像,此像是救苦救難觀音信仰的典型。現存世最早的觀音造像則是北魏皇興四年的金銅蓮華手觀音像北魏時期還出現了單個觀世音像,造像用青石制作,如河北博興出土的太和二年落陵委造觀世音立像。該像立于覆蓮座上,下為四足方座。頭部略大,袒上身,高寶髻披巾自雙肩繞于射部右手上舉蓮蒂左手下放執寶瓶。此像同太和八年樂陵人丁柱所造金銅蓮華手觀音像非常接近,其中北齊的造像中又出現了許多雙尊觀音像。小結:我們知道,“心”觀念在佛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因為心即是佛、離心無佛,供奉觀音菩薩像佛像同樣要有一顆虔誠之心。因此“心”的作用在觀音信仰乃至于在整個佛教信仰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