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雕塑的由來和意義
校園雕塑文明的一種象征,在校園,人們接受的更多的是教育。而更就有現實主義教育意義的銅雕塑開始走進校園。更多的主要是人物雕塑,這些人物一般都是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他們就像人類發展中的一曲美妙音符,訴說著現代的文明。 轉載請著名出處,玉海雕塑:http://flywithspeed.com。
校園雕塑是一種文明的象征。雕塑工藝品作為具有現代藝術設計特色的大學標志,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更重要的是一種理念的傳播。不僅具有特色,還充滿時尚特色。在燦爛的陽光下熠熠閃光,給人們帶來無限的遐想空間。
雕塑藝術是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態,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古代還是近代,雕塑的創造都體現著時代的文化精神,是人類主動的創造行為。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維模式、社會組織結構,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藝術表現出極大的差異。首先,由地理環境和社會組織結構的不同所決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題材與形式上的不同。地理環境和地理條件對文化的產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響,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西方文化不斷斷裂,與各自的地理環境條件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呢?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西臨太平洋,地理環境封閉,這就為中華文化自身的融匯,為避免外來文化的沖擊確保了客觀條件。在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西高東低的階梯狀,從資源分布上也為牧業、農業、農牧業做出了明確的地理劃分,為黃河、長江中下游成為古代文明的搖籃奠定了客觀條件,同時為中華民族的繁衍,中華文化的延續提供了重要依托。
從文化的形成來看,西方文化主要來源于古希臘、古羅馬。從整個歐洲講,多處溫帶,地理差異相對較小,但阿爾卑斯山的重巒疊嶂,西班牙的群山連綿,冰島的茫茫冰川,也在地理差別中培育了歐洲人不同的民族個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觀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決定了不同的社會組織結構。